導線中的電能是如何傳輸?shù)?這好像根本就不是個問題,不就是利用導線傳輸?shù)膯?果真是這樣的嗎?
為了簡單起見,下面分析一個平板傳輸線的情況。設板間距為d,板寬為w,且設 w >> d(這樣可以忽略邊界效應)
設導電板為良導體電導率為σ,磁導率為μ,信號頻率為ω,則導電板等效導電厚度為:
δs = (2 / (ω μ σ))^0.5
可見當信號頻率很大,電導率也非常大時,其是非常薄的一層。理想狀態(tài)下,厚度幾乎是可以忽略,自然能量不可能從這么個“狹縫”中傳輸。那能量是從哪里傳輸?shù)哪?下面看兩平板的中間:
根據(jù) Maxwell 方程,可解得三種傳播模式,1)TEM,2)TE,3)TM。如果頻率低于TE和TM的截止頻率,則只能是TEM模式,場量如下(相量表示):
E(x,y,z) = E0 cos(k z) = (U / d) cos(k z)
H(x,y,z) = H0 cos(k z) = (I / w) cos(k z)
其中 k 為波矢(沿z方向),E為電場(沿x方向),H為磁場(沿y方向)。U和I為相應的電路參數(shù)(即電壓和電流)。
其波阻抗為 η = E0 / H0 = (μ / ε)^0.5,特征阻抗為 Z0 = U / I = η d / w = (μ / ε)^0.5 d / w
電磁場的能量傳輸密度由Poynting矢量給定:
S = E ╳ H
通過平板傳輸線中的平均功率為
P = (1/2) ∫ S ? ds
= (1/2) ∫ E ╳ H ? ds
= (1/2) ∫ (U / d) (I / w) dxdy
= (1/2) (U / d) (I / w) d w
= (1/2) U I
注意,(1/2) U I 就是按電路理論得出的功率(其中U和I是電壓和電流的幅度)。可見所有的能量都是通過平板傳輸線的板間傳輸,而沒導線什么事,導線只是起了波導的作用。
既然如此,為何通常低頻PCB中的走線看不出“波導”的影子呢?那是因為信號變化太慢,導線間多次反射平衡后呈現(xiàn)出準靜電和準靜磁場(相對電磁波的傳播速度)。
但是,當信號的頻率很高(或含高次諧波)時,情況就不同了。那時,電磁波也就不再那么的聽話,非得用波導(傳輸線)將其框起來不可。通常的PCB傳輸線是帶狀線和微帶線,這是兩種極其常用的傳輸線形式。要構建好這些傳輸線不僅需要合理地鋪設信號和相應的參考地,還必須注意其特征阻抗。如下給出帶狀線和微帶線的特征阻抗近似公式,供參考:
1)帶狀線的特征阻抗
Z0 = 30 π d / (εr^0.5 (we + 0.441 d))
we = w 當 w / d > 0.35
we = w - d (0.35 - w / d)^2 當 w / d < 0.35
其中d是上下地層(或電源層)的間距,w為信號線寬,εr為介質的相對介電常數(shù)。
2)微帶線的特征阻抗
Z0 = (60 / εe^0.5) ln(8 d / w + w / (4 d) ) 當 w / d < 1
Z0 = 120 π / (εe^0.5 (w / d + 1.393 + 0.667 ln(w / d + 0.444))) 當 w / d > 1
其中d為頂或底信號層到底下參考地層的間距,w為信號線寬。εe為介質的等效相對介電常數(shù),為:
εe = (er + 1) / 2 + ((er - 1) / 2) / (1 + 12 d / w)^0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