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輸入大電容選取,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憑經(jīng)驗值來的,這方面應該來說也很少去調(diào)試。輸入電容上的紋波大小是可以估算出來的,我的調(diào)試很簡單,就是換不同大小的電容用示波器看一下就知道。后來想了想是否可以直接計算出來,就算了一下,詳細步驟如下:
(1/2) * C*Up2 -(1/2) * C*Ut2=P1*t (Up:電容上的波峰值電壓,Ut:電容上的波谷值電壓,Um=Up-Ut即紋波電壓)
C:輸入電容容值,P1:輸入功率,t:電容放電時間,在頻率不同下時間也會改變,60/50Hz取值大概在0.7-0.8個周期內(nèi)。
(1/2) *C*( Up2 -Ut2)=P0*t/η
P0:輸出功率 η:效率
C=(2*P0*t)/[η*(Up2 -Ut2)]=(2*P0*t)/{η*[Up2 -(Up-Um)2]}
=(2*P0*t)/[η*(2*1.414*U1*Um -Um2)] (U1為輸入電壓有效值)
這就是相關的公式表達
①輸入電壓220V/50Hz
給公式取值,效率η=0.85,t=8ms,U1=198V(220取10%的誤差)
C=18.8*10-3*P0/(560*Um -Um2)
當紋波電壓 Um=20V時,C=1.7*P0 (uF/W)
Um=25V時,C=1.4*P0 (uF/W)
Um=30V時,C=1.2*P0 (uF/W)
Um=35V時,C=1.0*P0 (uF/W)
②輸入電壓100V/60Hz
給公式取值,效率η=0.85,t=6ms,U1=90V(100取10%的誤差)
C=14.1*10-3*P0/(254*Um -Um2)
當紋波電壓 Um=20V時,C=3.0*P0 (uF/W)
Um=30V時,C=2.1*P0 (uF/W)
Um=40V時,C=1.6*P0 (uF/W)
Um=50V時,C=1.4*P0 (uF/W)
我們?nèi)≈当容^多的是220V取1uF/W,100V取2uF/W
輸入電容越大,紋波就越小,電容的取值不能太小,否則紋波太大在低壓滿載時無法啟動,當然輸入電容的選取是要綜合考慮。
我用一塊12V2.5A的電源板實測了一下,輸入電容40uF,輸入電壓是在200V/50Hz時,紋波電壓27V,電容電壓有效值273V;90V/60Hz時,紋波電壓47.6V,電容電壓有效值107V。實測值與效率、輸出功率、電容值有直接關系,與理論計算值基本相符。 由于身邊沒相機,手機數(shù)據(jù)線也沒帶,所以波形就暫時不上傳了,有興趣的可以測試一下。
在測波形的時候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小問題,就是電容放電時間t的問題。
在200V/50Hz時,峰值電壓280V,用示波器測試一個周期內(nèi)從253V到峰值280V所用時間約為1.4ms,即市電對電容充電時間。
當時是直接按理論值計算的,U=Up*sin(ωt+φ)=200*1.414*sin(ωt+φ),計算得出的是市電為電容充電時間大約為1.4S,即電容放電時間約為10-1.4=8.6mS左右,這與實測的值2S相差不少呢。反復計算多次也沒發(fā)現(xiàn)算錯,還發(fā)動全公司的人來幫忙算,結(jié)果還是一樣,難道是測試測錯了,又測試了幾次,也沒有發(fā)現(xiàn)任何錯誤。
折騰好長時間后終于發(fā)現(xiàn)問題所在,原來計算和實測都沒有錯,當空載的時候,波形正常,而在帶上滿載的時候,發(fā)現(xiàn)原來是波形發(fā)生了畸變,在快接近峰值處波形產(chǎn)生輕微的變形,導致市電對電容充電時間延長了,這是怎么回事???然后帶上負載,測試輸入口市電電壓波形和電容上一樣產(chǎn)生了畸變,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傳導對電網(wǎng)的干擾?額的神,
大家有什么看法呀?